- 小 + 大

挖耳朵,只有1%的人知道真相

时间:2017-07-22     点击: 次     来源:乾耳听力公众号     作者:乾耳听力

在成都有一群靠这门技艺生存的掏耳师傅,他们被外称为采耳师。采耳师们拥有着数十种掏耳工具,如耳扒子、鹅 毛棒、铗子、震子、马尾、刮耳刀、耳起、棉花棒、酒精、双氧水、头灯等。据了解,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,也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耳文化。

从传统到现代,民间至今仍有三大快活之说:采耳,捏脚,洗澡。耳部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,其神经系统非常敏感,顾客能在酥痒、紧张、刺激的体验中得到至大的享受和放松,因而又有人将其称为“小舒服”。

但是,生活中经常掏耳朵坏处多


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,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,称为耵聍,俗称“耳屎”或“耳蝉”,它像“哨兵”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。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,有的如黏稠的油脂。平时“藏”在外耳道内,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(如灰尘、小飞虫等)的作用。


“耳屎”积聚较多时,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,因此应掏出来。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,如有人用手指甲、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,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,导致外耳道发炎、肿胀以及剧痛。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,但如果形成习惯,频繁掏耳,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。


一般细菌感染,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,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,则耳内瘙痒剧烈,会使人坐立不安,由于夏季微生物生长迅速,每年高温季节这方面的发病率都很高。

另外,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,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,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。


因此,严格来讲,不要自己掏耳朵。但由于“耳屎”生成速度比较快,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、俗称“油耳”生成速度更快,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,也不太现实。可以自己掏耳,应做到如下两点:

清除耳屎有技巧


1、挖耳屎要选用柔软的工具

 更好用棉棍,轻轻在外耳道转动,然后耳朵朝下,则耵聍可自行出来;尽量做到不用指甲、铁签等尖锐物掏耳。


2、不要形成挖耳习惯

 不能频繁挖耳,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;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“油耳”的人可适当短一点,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。


如果长期不掏耳朵,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,这时,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,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,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-3天预防感染。


警惕!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朵!


生活中,人们发现宝宝有耳屎,赶紧给他掏耳朵。殊不知,宝宝的外耳道皮肤娇嫩,皮下组织稀少,不正确的护理很容易导致宝宝耳朵受伤。相关数据显示,临床上患外耳道感染的儿童,85%以上都是由“掏耳朵”引起的。


宝宝的耳道较小,易堆积耳垢。爸妈见到宝宝耳朵里有一点耳垢,便急着帮宝宝掏耳朵,以防耳垢堆积,影响宝宝听力。其实,耳垢可以借助人的头部活动、咀嚼、张口等动作自行排出,一般不需要清除。且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,不适宜细菌生长,其气味能赶走小虫。所以少量的耳垢不但不会影响听力,还可保护外耳道皮肤。


宝宝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,不正确掏耳朵,极易引起外耳道损伤、感染,甚至影响张口和咀嚼。常给宝宝掏耳朵还会引起其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、阻塞毛囊,滋生细菌。由于宝宝好动,若掏耳朵时不注意,掏耳勺便可能伤及其鼓膜或听小骨,造成鼓膜穿孔,影响宝宝听力。所以,当看到宝宝有耳屎,或者抓耳朵,说耳朵里痒时,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护理。

如何正确帮助宝宝保护耳道:


1.将净的毛巾沾湿后拧干,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,轻轻擦拭宝宝的外耳部位。也可以耳用棉签轻微擦拭,千万不可将棉签深入宝宝耳朵内部看不见的地方。市面上婴儿专用的大头棉签,棉花球柔软结实,纤维不会松散,适合给宝宝清洁耳朵。


2.远离嗓音。避免让宝宝长期处于强烈的声音中。如,不要在宝宝旁边把音响或电视开的太大声,否则会损坏宝宝内耳细胞纤毛。


3.避免进水。给宝宝洗澡时,可将宝宝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脸部,不易进水。如进水可用软棉棒轻轻插入耳朵旋转,但不要太深,且一定要固定好宝宝头部。


4.及时就医。如果发现宝宝耳垢过多且引起不适感,导致婴儿哭闹,或怀疑宝宝有听力障碍时,要及时就医,不可随意掏耳朵。


耵聍长住耳道,是耳朵忠诚的卫士,它的油脂能捕获入侵灰尘、细菌;其苦味还能驱逐飞入耳朵的小虫。耳内发痒除耳朵病变外,可能就是耵聍与灰尘、细菌或小飞虫争斗时的反应。如果孩子的耵聍过多、过大或影响听力时,应到医院就诊检查。

积极聆听,积极融入社会,让助听器帮助您开启全新的听力生活,回到精彩的有声世界,微笑拥抱每一天!



上一篇:老年听障者心理发展的四阶段

下一篇:被忽略的健康杀手,也许你从没留意